瞬变电磁在边坡和水库大坝模拟试验探测
2020-06-08
该条测线采用“边坡面”模拟“隧道开挖掌子面”,通过改变单条测线的仰角,研究隧道围岩拱顶30m外的探测范围。
测线1-3均在同一测线位置进行,区别在于仰角有变化。
1、测线1由左到右,紧贴边坡坡面,边坡坡度65°;
根据BP1_SD1探测结果判断:
①前方0~9m、16~26m范围存在两个低阻异常区(蓝色富水区域),相对电阻率在5~5.05之间(更低),岩体较小范围内有较多的含水量存在。
②前方5~66m范围内,相对电阻率在5.05~5.25之间(相对偏高),岩体结构含水量较少,存在局部零星的少许含水情况,并已逐渐减少,基本趋于无水状态;且岩体可能具备一定强度。
③前方19~55m范围内,相对电阻率在5.25~5.55之间(相对较高),岩体较完整且无水,岩体强度较高;
④前方>55m范围内,相对电阻率>5.55以上(相对更高),边坡岩体结构整体强度高。
2、测线2由左到右,上仰角为25°(与边坡面夹角为25°);
根据BP2_SD1探测结果判断:
①前方0~45m范围内,相对电阻率在5~5.1之间(相对偏低),岩体整体结构含水量已逐渐减少,转变为无水状态。
②前方中部35m附近处可能有小股的裂隙水存在,并推测在35~40m局部范围之前有零星的裂隙渗水现象或无水;局部岩体较松散,且之前有零星的空隙裂隙水较发育;
③前方靠中右侧5~17m范围内存在低阻异常区(蓝色富水区域),相对电阻率在4.96~5之间(更低),局部有较多的结构含水量存在,岩体强度较低。
④前方8~57m范围内,相对电阻率在5.1~5.4之间(相对较高),岩体完整性一般且基本干燥无水,岩体强度偏高;
⑤前方>57m范围内,相对电阻率>5.4以上(相对较高),边坡整体强度较高,岩体完整性较好。
3、测线3由左到右,上仰角为55°(与边坡面夹角为55°)。
根据BP3_SD1探测结果判断:
①前方0~26m范围内,相对电阻率在5.04~5.1之间(相对偏低),岩体结构含水量较小,且较之前已逐渐减少趋于无水,但岩体完整性较差。
②前方左侧12~22m范围内存在低阻异常区(蓝色富水区域),相对电阻率在5~5.04之间(更低),岩体结构含水量较多。
③前方5~18m范围内的岩体很松散,空隙有较强发育且局部范围有较大空隙的裂隙渗水现象;局部岩体整体更为松散,强度低完整性差,且分布有零星的空隙裂隙水较发育。
④前方18~30m范围内,相对电阻率在5.1~5.2之间(相对较高),岩体结构已无水,且岩体结构整体强度较高。
⑤前方30~40m范围内,相对电阻率>5.2以上(相对更高),岩体整体较好强度更高,从左至右,大部分岩体都好,倾向右侧局部渐变。
测线1-3均在同一测线位置进行,区别在于仰角有变化。
1、测线1由左到右,紧贴边坡坡面,边坡坡度65°;


根据BP1_SD1探测结果判断:
①前方0~9m、16~26m范围存在两个低阻异常区(蓝色富水区域),相对电阻率在5~5.05之间(更低),岩体较小范围内有较多的含水量存在。
②前方5~66m范围内,相对电阻率在5.05~5.25之间(相对偏高),岩体结构含水量较少,存在局部零星的少许含水情况,并已逐渐减少,基本趋于无水状态;且岩体可能具备一定强度。
③前方19~55m范围内,相对电阻率在5.25~5.55之间(相对较高),岩体较完整且无水,岩体强度较高;
④前方>55m范围内,相对电阻率>5.55以上(相对更高),边坡岩体结构整体强度高。
2、测线2由左到右,上仰角为25°(与边坡面夹角为25°);


根据BP2_SD1探测结果判断:
①前方0~45m范围内,相对电阻率在5~5.1之间(相对偏低),岩体整体结构含水量已逐渐减少,转变为无水状态。
②前方中部35m附近处可能有小股的裂隙水存在,并推测在35~40m局部范围之前有零星的裂隙渗水现象或无水;局部岩体较松散,且之前有零星的空隙裂隙水较发育;
③前方靠中右侧5~17m范围内存在低阻异常区(蓝色富水区域),相对电阻率在4.96~5之间(更低),局部有较多的结构含水量存在,岩体强度较低。
④前方8~57m范围内,相对电阻率在5.1~5.4之间(相对较高),岩体完整性一般且基本干燥无水,岩体强度偏高;
⑤前方>57m范围内,相对电阻率>5.4以上(相对较高),边坡整体强度较高,岩体完整性较好。
3、测线3由左到右,上仰角为55°(与边坡面夹角为55°)。


根据BP3_SD1探测结果判断:
①前方0~26m范围内,相对电阻率在5.04~5.1之间(相对偏低),岩体结构含水量较小,且较之前已逐渐减少趋于无水,但岩体完整性较差。
②前方左侧12~22m范围内存在低阻异常区(蓝色富水区域),相对电阻率在5~5.04之间(更低),岩体结构含水量较多。
③前方5~18m范围内的岩体很松散,空隙有较强发育且局部范围有较大空隙的裂隙渗水现象;局部岩体整体更为松散,强度低完整性差,且分布有零星的空隙裂隙水较发育。
④前方18~30m范围内,相对电阻率在5.1~5.2之间(相对较高),岩体结构已无水,且岩体结构整体强度较高。
⑤前方30~40m范围内,相对电阻率>5.2以上(相对更高),岩体整体较好强度更高,从左至右,大部分岩体都好,倾向右侧局部渐变。